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各地寺院各地寺院

兴教寺:陕西西安

位置: 西安市 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7公里的神禾原

兴教寺(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

兴教寺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后其弟子窥基法师和圆测法师也归灵于此,陪伴在玄奘灵塔左右。1961年3月4日,兴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兴教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兴教寺内的兴教寺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上图↑:兴教寺

历史背景: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境内),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势很高,在大唐皇宫大明宫的含元殿就可以看到。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在他去世后举朝致哀,不仅如此,据说他每每在含元殿远眺灵塔而落泪,为圣体安康着想,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诏令将玄奘遗骨于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同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新建的佛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后唐肃宗为玄奘的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

  唐穆宗长庆中(821年),昙景和尚主持兴教寺历史上第一次塔寺修葺。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安国寺僧人义林筹修玄奘塔,同时备石准备刻铭,但塔未修毕,义林圆寂。圆寂前,他遗言门人令检,要他一定寻找名人撰铭。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七月,窥基塔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位于玄奘舍利塔的西侧,令检检校塔亭,“徙棺见基齿,四十根不断如玉”(《续高僧传》窥基本传)。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刘轲应请作成塔铭镶嵌于塔最底层北面壁间。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知京兆龙图吕公至终南山太乙湫祈祷,途经兴教寺,登至少陵原畔,南望终南,青山秀峰,下窥樊川,山水秀丽,遂命寺主僧晏静创建玉峰轩。并推万年令陈政举作记,此记即《玉峰轩记》。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季春戊申日,宋张礼游寺时,尚用“殿宇法制,精密庄严”八字概括描述,可见当时兴教寺的建筑群还相当完整。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同州(今大荔县)龙兴寺仁王院僧广越法师从丰德寺东岭上圆测塔中分出部分舍利及供养物,移葬于兴教寺奘师塔东。圆测塔的风格、形状、规模与窥基塔完全一样。塔铭由宋复撰并书。在修建圆测塔时,“同时并基公塔即旧而新之”[5]  。在圆测塔铭中,还记述着测塔建成后“金轮宝铎,层构双耸,矗如幻成,其下各环以广庑,神像崇周,左右以附……及于塔之前,创修献殿六楹落成。”[4]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夏季四月,赵垡在游兴教寺文中写道:“游塔院,观三藏、慈恩、西明三塔。《三藏铭》刘轲撰,《慈恩铭》李宏度撰,俱建初书;《西明铭》,宋复撰书。吕大防所创‘玉峰轩’,以玉案得名,当在寺后原畔,今独陈正峰所为记,在殿壁间。寺僧有穴居者。壁间嵌古殿壁一块……”从以上文字可知,赵垡游览时,兴教寺那种“殿宇法制,精密庄严”已不复存在。连“玉峰轩”的情况也只能従陈正峰所撰写的《玉峰轩记》中知个大概了。他在《兴教寺》一诗中写道:“败垣惊变相,残碣绣苔痕”。兴教寺的荒凉可见一斑。

  据原悬挂于民国修建的钟楼里的大唐兴教寺改建钟铸文载,此钟铸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岁次丁未春三日谷旦,钟文为邑生员胡日德撰,钟文中说:“兴教寺者,唐肃宗之所名也,原依少陵,地近樊川,中有玄奘塔一,左右有慈恩,西明二塔。即诗中所谓日斜山字者是也;世远年湮,不无颓败,鼎残碑裂,游者伤目。”据铭所知,一个称太荣的和尚,见寺钟已毁,为了复兴寺院,光大佛法,因而改建兴教寺。功毕,特铸钟纪念之。 

  清同治年间,寺内除三塔外,全部建筑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延至民国十年(1921年)兴教寺外无围墙,内无殿宇僧舍,只有三塔耸立于少陵原畔。

  民国关中大旱,饿殍遍野,朱子桥将军受印光法师嘱托在陕西放赈,与兴教寺僧人妙法、妙阔等展开了“以工代赈”的救济活动,救民于倒悬。民国二十一年戴季陶、居觉生来陕视察,大力倡修兴教寺,“盖以佛法救正人心,尤探拨乱反治之本原也”,以使“盛唐人心大定,文物昌明,国运因之兴隆。”得到国民政府党政要员蒋介石、白崇禧、阎锡山等人的大方捐助,募修大殿、僧房十余间。民国二十八年程潜再次倡修兴教寺,“并电明中央冠护国二字于兴教寺,用示拥护国家振兴佛教之之微意”,得到国民中央政府的同意,增建及修葺塔亭、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并补修了三塔。这次修葺是一次有政治目的的修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所立的《重修慈恩塔院记》有详细记载。因日本侵略军攻打南京,“中枢议建西安为陪都”,也才有重修兴教寺一事。蒋介石本人亦曾来过兴教寺,“或倡修周陵以振兴中国文化,或倡修茂陵以表现中国民族尚武精神,皆示国人以反本自奋为救国图存之地”。

  1949年5月,长安解放。当时的长安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佛寺自然也不例外。慈恩塔院地基下陷,严重危及玄奘塔、窥基塔及圆测塔,兴教寺平时住僧仅数人。1950年至1953年这3年里,韦村小学由于校舍紧张,还曾用殿宇廊房做教室上课。

  1953年春,因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参观访问的国事活动,政府修葺兴教寺,拨专款将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油漆一新,并在藏经楼下布置客厅。经过这次修葺,这座古老的佛寺,开始呈现生机和活力。

  1955年以后,参观访问兴教寺的国宾和游客日益增多,中央及省市领导也频频参访。为保护名胜古迹,适应外事活动的需要,陕西省及长安县政府在1955年至  1956年,对寺内殿宇进行了一次全面修整、布置。

  1978年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一步落实,兴教寺先后修筑塔南护坡,大修大殿、藏经楼,将寺院破旧的土围墙更新为一色砖砌围墙。


寺院布局:

  兴教寺现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正院中轴线,将山门、钟鼓楼、大殿、法堂和卧佛殿一线贯通,构成了寺院的主体建筑。

山门为楼阁型砖砌,正上方镶嵌着“护国兴教寺”五个大字。


山门内钟鼓二楼东西相对。现存钟楼为1931所建。

上图↑:山门内钟鼓


五楹大雄宝殿,红柱碧椽,飞檐凌空,门额上有原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手书“大雄宝殿”牌匾。殿内供奉着元代铸造的释迦牟尼镀金坐像,高约3米,重1.36吨。还供有明朝铜铸阿弥陀佛像和缅甸赠送的白玉石刻弥勒佛像各一尊,西侧有唐朝铜铸观音像,东侧有明朝木雕地藏菩萨像。大雄宝殿绘有彩色壁画,殿后为讲经堂。

藏经楼位于东跨院偏门内,五楹架构,建筑宏伟,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屹立于参天古柏浓荫掩映之中,周围花竹密茂,雅致幽静,别有天地。藏经楼为二层:一层陈列有关玄奘法师的画像和书画,以及周恩来、尼赫鲁等领导人瞻仰玄奘法师墓地的照片;二层珍藏有《碛砂藏经》、《大正藏经》、《频伽藏经》、《续藏经》、《大中华藏经》等五藏大藏经,达万卷之多。还珍藏有巴利文《贝叶经》数片。

西跨院又称慈恩塔院,是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园测和窥基遗骨安葬之地。建有并列的三座舍利塔,“三塔”已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在苍柏翠竹之中,三塔作“品”字形参差耸立。三座塔之北的慈恩殿内陈列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石刻像等。

三座塔之后是三藏院,大殿内有精美浮雕,描述西天取经的经历。

上图↑:三藏院


大遍觉堂建于1931年,供奉着玄奘大师法像。

法堂建于1929年,内供奉元代铜铸毗卢佛像,堂内四壁镶有《金刚经》刻石及明代佛像画轴卷。

法堂后有卧佛殿,此殿内供奉长约9米的香樟木雕刻卧佛,金箔贴身,右肋而卧,金光闪闪,满殿生辉。


文物遗存:

兴教寺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藏有明代铜佛像、缅甸玉佛像各一尊,明永乐年间壁画数十幅,还有历代经卷数千册。而最有价值的文物遗存就是著名的兴教寺塔。兴教寺塔是玄奘舍利塔、窥基舍利塔、圆测舍利塔三塔的合称。三塔位于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中间最高的一座是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的玄奘舍利塔,左右各有较矮小的砖塔一座,西侧为造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的玄奘弟子窥基舍利塔,东侧为造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的新罗王之孙圆测舍利塔,形式均与玄奘塔略同。

上图↑:大遍觉堂

旅游贴士:

  交通:由西安电视塔乘坐917路公交车,兴教寺下车,或者开车至华严寺后继续南行,在Y形交叉路,向左行可见兴教寺路标。时间:08:00-17:00

  门票:10元


如您认为兴教寺好,请邀请您的师兄一起下载敬佛APP共修!

下载敬佛APP:手机应用商店下载“敬佛”;

联系与求助敬佛:jingfojingfo

关注敬佛公众号:jingfo2016

很赞哦! (74)

上一篇: 卧龙寺:陕西西安

下一篇: 和平寺:北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