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各地寺院各地寺院
大慈恩寺:陕西西安
位置: 西安市 陕西省西安市南
大慈恩寺(中国佛教唯识宗的祖庭)
上图↑:大慈恩寺全景
上图↑:大慈恩寺寺门
大慈恩寺是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唯识宗(又称法相宗,也称慈恩宗)的祖庭,迄今已历1350余年。大慈恩寺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是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而建。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法相宗。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北魏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净觉寺故址修建无漏寺,后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此后1000多年来,慈恩寺成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之地。
唐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己卯,太宗文德皇后崩,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在春宫,以其母文德皇后早弃万方,一心“思报昊天,追崇福业。”于是于六月庚辰,使中大夫守右庶子高季辅宣令说:“寡人不造,咎谴所锺。年在未识,慈颜弃背。终身之忧,贯心滋甚。风树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龙忌在辰,岁时兴感。空怀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远,瞻奉无隶。徒思昊天之报,罔寄乌鸟之情。窃以觉道洪慈,实资冥福。冀申孺慕,是用皈依。宜令所司,于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寺成之日,当别度僧。仍令挟带林泉,务尽形胜,仰规忉利之果,副此罔极之怀。”根据此令,有司于是仔细普查京城各处形胜,并最后决定在宫城南晋昌里面对曲江池的“净觉故伽蓝”旧址营建新寺。
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工作,最后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祗树给孤独园之略)”的建造方案。整个工程,“穷班孪巧艺,尽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橡樟、并榈充其材,珠玉、丹青、赭垩、金翠备其饰”。按照设计,寺院建成之后将是“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总共有十余院1897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
至当年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月戊申,太子治又下令说:大慈恩寺工程“渐向毕功,轮奂将成”,但僧徒尚缺,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别请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同时正式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并增建“翻经院”。很快,翻经院宣告落成,“虹梁藻井,丹青云气,琼础铜沓,金环华铺,并加殊丽。”随后,太子治复令玄奘法师自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翻经院继续従事佛典翻译,充上座,纲维寺任。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二月戊辰,太宗皇帝为玄奘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描述。
此后不数天,太子治再在仗卫的扈従、百僚的陪同下到大慈恩寺礼佛,会见五十大德,讲述其造寺之原由,不禁呜噎酸感,史称其“蒸蒸之情,亦今之舜也”。侍臣及僧共睹此景,无不为之哽泣。会罢大德,太子遂登东阁,宣布大赦令等。继而巡历廊宇,至玄奘法师房,亲制五言诗一首帖于户,其诗谓: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空外迥分辉。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月,玄奘法师欲于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一是供安置、保存従西域请回来的经像,以避免年久散失,兼防火患;二是借之以显大国威风;三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故迹垂世,供人瞻仰。高宗闻讯,遂向玄奘提出三条意见:一、用石造塔,工程大,恐难速成,宜改用砖造;二、不用法师辛苦、破费,一切用度皆以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折钱支付;三、建塔地点改就寺之西院。
雁塔建好后,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形仿西域(印度)制度,不循中土旧式;塔分五级,包括相轮、露盘在内,总高180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最上层以石为室,藏经像;塔下层南外壁有两碑,左为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为高宗皇帝在东宫时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皆为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书。初,建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师曾自述诚愿,略述自己皈依佛门经过、赴印求法原因、太宗父子护法功德等,最后说:“但以生灵薄运,共失所天,惟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诸,二圣天文寂寥无纪,所以敬崇此塔,拟安梵本;又树丰碑,镌斯序记,庶使巍峨永劫,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在建塔过程中,奘师“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慈恩寺塔自此成为长安城内、乃至大唐帝国的一处著名胜迹。
主要建筑:
大慈恩寺建筑规模宏大,占据晋昌坊半坊之地,面积近四百亩,有十多个院落,各式房舍1897间,是唐长安城最宏伟壮丽的皇家寺院。现今的大慈恩寺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起在原寺院西塔院基础上陆续修建而成的,占地76亩余(50738平方米),寺院山门内,有钟、鼓楼对峙,中轴线之主体建筑依次是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
上图↑:大慈恩寺大雁塔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由唐三藏玄奘,为供养从印度请回的经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塔高64.5米,共七层,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塔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有中国名塔照片展览、佛舍利子、佛脚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现今大雁塔经过修复,古塔雄伟,寺殿香火缭绕,庭院鲜花争艳,是一处特别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游览胜地。钟、鼓:是寺院的号令,俗有"晨钟暮鼓"之说。东侧钟楼内悬吊明代铁钟一口,嘉靖二十七年十月(1548年)铸造,重三万斤,高三米多。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慈恩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
玄奘三藏院
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殿内壁面布满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生平事迹巨幅壁画,为铜刻、木雕和石雕。是当前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供游人瞻仰参观。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来此参观,誉玄奘三藏院为当代敦煌。
雁塔广场
大雁塔北广场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路,西到广场西路,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64米,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整个广场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
上图↑:大慈恩寺大雁塔
文物存遗:
大雁塔舍利子
舍利乃佛祖或得道高僧道行甚高的体现,是其戒、定、慧三者转化的结晶。佛祖或高僧在圆寂后火化时所生成的晶莹坚硬的颗粒称为舍利子。火化后尚存的原身体某部位灵骨,诸如佛牙舍利,顶骨舍利,佛指舍利等甚为珍贵,往往带有圣洁和神秘色彩。
大雁塔与佛舍利可谓密切相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当初为存放从西域所取经像舍利而建造此塔,玄奘法师究竟从西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能说明。而在同书描写修塔一节时,说明“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后经武则天长安年间从新改建时,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就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所取佛之舍利由此成为千古之谜。
当前大雁塔上安放了珍贵的佛舍利。关于这一佛舍利,还有一段来历故事。1998年6月10日,大慈恩寺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法师原籍是陕西咸阳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为楷模,赴印求法,现已年逾古稀,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当天,他拿出一红纸袋,上面印着金色的“一乘佛宝”四个字和莲花图案,内装有珍贵的两颗佛舍利子(一颗直径3.5毫米,一颗直径1.5毫米),赠与大雁塔。并再三嘱托:“这佛宝非常宝贵,要珍藏好定有无量大福”。为了弥补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让更多的人们共同瞻仰佛宝舍利,便将佛宝陈列于大雁塔上。为慎重起见,大雁塔给远在印度的释悟谦法师寄去一封信,向他谈明意愿,征求意见,释悟谦法师高兴地回信说:“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信奉者得福无量,犹希吕君能虔诚供奉,定得无量大福。若能公诸大雁塔上层,令众同为瞻仰,更得无量无边大福聚,兄为祝颂。”
旅游贴士:
门票:大慈恩寺50元(学生凭学生证等有效证件购买30元/人,军人、残疾人、离退休及70岁以上的人员可免票),大雁塔登塔30元
开放时间:08:00-17:00
交通:乘坐公交5、19、21、22、27、41路在“大雁塔”站下车即到
如您认为大慈恩寺好,请邀请您的师兄一起下载敬佛APP共修!
下载敬佛APP:手机应用商店下载“敬佛”;
联系与求助敬佛:jingfojingfo
关注敬佛公众号:jingfo2016
很赞哦!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