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各地寺院各地寺院
大兴善寺:陕西西安
位置: 西安市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5公里的小寨兴善寺西街
大兴善寺(佛教密宗祖庭)
《酉阳杂俎》月:“寺取大兴城两字、坊名一字为名。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岁旱时,官伐其枝为龙骨以祈雨。盖以三藏役龙,意其枝必有灵也。东廊素和尚院,庭有柏四株。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柏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招国郑相恶其汗,谓素曰:‘笛子为伐此树,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戏祝曰:‘我种汝三十馀年,汝以汗为人所恶,来岁若复有汗,我必薪之。’自是无汗。素公不出院,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常有貉子听经,斋时鸟鹊取掌中食。天王阁,长庆中造。本在春明门内,与南内连墙。其形高大,为天下之最。太和二年,敕移就此寺。拆时腹中得布五百端,漆数十筒。”
上图↑:大兴善寺寺门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公元265—公元289年),距今1700余年,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 开皇年间扩建西安城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兴”二字,取坊名“善”字,赐名大兴善寺至今。隋唐时代,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曾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大兴善寺因此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现存寺院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一系列建筑。大兴善寺是一座具有中外影响的古刹,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2015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陪同印度总理莫迪参观大兴善寺。
历史背景:
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265—289),初称遵善寺。
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诏建大兴城。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因以“大兴”命名。敕令迁寺于新都,命为国寺。《长安志》载:寺建成后,其正殿崇广为京城之最,制度与太庙同。第一任住持为文帝的布衣之交灵藏。灵藏兼领昭玄都,后昭玄大统僧猛、继任昭玄统昙延及其随员等均住本寺。
开皇七年(587),召慧远、慧藏、僧休、宝镇、洪遵、昙迁入京为“六大德”,并有僧众300余人入寺供养,令其为国行道。寺又创设译场,隋开皇时先后有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彦琮等译经于此。唐时寺在长安城内靖善坊。
贞观三年(629),太宗令以波颇主寺内译场。开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密教僧人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在此寺中译密籍500余部。其时寺为长安三大译场之一。日僧多有来此寺中住学者,圆仁、圆珍等人即于本寺受传密教。
天宝十五载(756),著名密教高僧不空住持本寺。不空为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帝师,又曾与寺内行息灾咒法,设灌顶道场与戒坛。此后本寺与青龙寺并称为密教之中心道场。一行和尚也住寺中研习天文数学并密法。
唐武宗(841~846年在位)会昌灭佛时,寺院损毁,至五代时,世几不闻寺名。
宋代,稍有修复。
顺治五年(1648),川陕总督平安纳又率文武官僚施资大修,历十余年始竣工。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修复工程最多,先后重修了方丈、殿堂、钟、鼓楼和山门等。
清同治(1861—1875)年间,寺院建筑再次被毁,仅存钟、鼓楼和前门。
1945年,太虚法师等于寺内创设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
1955年,政府拨款全面大修。有殿堂五进,配以廊庑僧寮,规模为西安今存众刹之首。寺内有唐建中元年(780)所立之不空三藏碑。
寺院布局:
现存寺院建筑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十八罗汉以及地藏菩萨青铜塑像一尊,为日本国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赠;观音殿,内供明雕檀香千手千眼菩萨一尊;东西禅堂,西禅堂壁间的大镜框内装有“开元三大士传略”,是研究大兴善寺的宝贵资料;后殿藏有唐代铜佛像和宋代造像,形态各异,独具风格。此殿为大兴善寺的法堂。
上图↑:大兴善寺内景
旅游贴士:
乘坐2、26、215、323、521、K605、701、704、716、720、721、722、游6、游8(610)等公交在“小寨”站或“长安立交”站下车即到。或乘坐地铁2号线”小寨“站下车。
其他:
大兴善寺宝严素食坊位于小寨兴善寺西街,闹中取静,凝集着寺院的清幽祥和,飘散着佛韵禅意。店家专注于素食斋菜,以素礼心,却将素食的滋味淋漓尽致的发挥,突出鲜香淡雅,以珍贵天然菌类为主要食材,打造出别致独特的素斋心经。身在佛畔,长鸣古钟,幽幽清香,礼佛修心。这就是天龙宝严的真谛,在慈恩寺内与喧嚣隔绝,佛光普照下用典雅的清幽给每位食客宁静祥和。
如您认为大兴善寺好,请邀请您的师兄一起下载敬佛APP共修!
下载敬佛APP:手机应用商店下载“敬佛”;
联系与求助敬佛:jingfojingfo
关注敬佛公众号:jingfo2016
很赞哦! (74)